【注释】
①刍(chu)狗:用草扎成的狗。古代专用于祭祀之中,祭祀完毕,就把它扔掉或烧掉。比喻轻贱无用的东西。在本文中比喻:天地对万物,圣人对百姓都因不经意、不留心而任其自长自消,自生自灭。正如元代吴澄据说 :“刍狗,缚草为狗之形,祷雨所用也。既祷则弃之,无复有顾惜之意。天地无心于爱物,而任其自生自成;圣人无心于爱民,而任其自作自息,故以刍狗为喻。”
②犹橐龠(tuoyue):犹,比喻词,“如同”、“好象”的意思。橐龠:古代冶炼时为炉火鼓风用的助燃器具——袋囊和送风管,是古代的风箱。
③屈(gu):竭尽,穷尽。
④俞:通愈,更加的意思。
⑤多闻数穷:闻,见闻,知识。老子认为,见多识广,有了智慧,反而政令烦苛,破坏了天道。数:通“速”,是加快的意思。穷:困穷,穷尽到头,无路可行。
⑥守中:中,通冲,指内心的虚静。守中:守住虚静。
现代社会解析《道德经》第五章没有什么分歧,大家都一致认为本章比较集中地阐述了老子的无神论思想,否定把天地人格化的观点,并再一次强调了“无为”的思想。他在本章的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的意思,文章开头老子表述了自己无神论的思想倾向,否定当时思想界存在的把天地人格化的观点。他认为天地是自然的存在,没有理性和感情,它的存在对自然界万事万物不会产生任何作用,因为万物在天地之间依照自身的自然规律自生自灭,不受天、神、人的左右。
这一段好理解,老子说:“天地不仁。”也就是说天地是自然存在的,它依照自然规律,并既不讲仁慈,也无偏爱。我们去祈求上天保佑,纯属一厢情愿的心理安慰。
接下来老子又谈到圣人——理想的统治者治理社会的问题,他认为应当是遵循自然规律,采取无为之治,任凭老百姓自作自息、繁衍生存,而不会采取干预的态度和措施。老子的这些观点涉及到一些治理国家的大事,是否适用于现代社会,我们可以暂且不去深入理解。我认为假如在人类早期社会或许是可以行得通,然而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里就肯定不行了。现代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早已受到各种欲望驱使,人们都会尽最大可能地去四处钻营,并采取各种手段最大限度地去追逐各种物质利益。倘若不使用各种社会制度去加以限制约束,整个社会将会陷入极度混乱之中。
我说到这里,想起了四十多年前我在云南边疆的情形来。那时候边疆的少数民族民风十分纯朴,有些少数民族还是在解放初期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原始部落民族, 他们一下子跨越了几个社会形态直接进入了现代经济社会,然而思想意识尚且停留在十分纯朴的原始部落时期。很多科学家的科学考察也证明:在原始部落时期的人群里,人们是遵循一种约定俗成的民族习惯生活的,可以不需要任何其他的社会制度加以约束和干预,人们便能各自相安无事地自由生活。可是一旦进入现代的市场经济社会以后,人们受到各种物质利益的诱惑,心性发生了巨变,许多人无止境地追逐金钱、地位等等利益,将人性中原始质朴的品质早已抛弃殆尽。这样,人类社会只能依据国家法律、法规等手段来进行管理。这一点是老子那个时代无法预料的,因此他所说的“虚而不屈,动而俞出。多言数穷,不如守中”这段话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应该算是正确的。
所以,老子说:“天地不仁”正是表明了天地是一个自然的存在,并不具有任何理性和感情;万物在天地之间依照自然法则运行,绝不像有些人所想象的那样以为上天对某物有所偏爱,或对某物有所嫌弃。老子认为天地是无为的,自然界的一切事物,只须依照自然界的发展规律生长变化,没有任何“主宰者”可以驾临于自然之上。
老子对于这个问题通过生活中的两件事加以解说。一是人们祭祀时使用的以草扎制而成的狗,祈祷时用它,用完后随手就把它扔掉了。二是使用的风箱,只要拉动就可以鼓出风来,而且不会竭尽。天地之间好像一个风箱,空虚而不会枯竭,越鼓动风越多。
老子通过这两个比喻要想说明的问题是:“多言数穷,不如守中”。重庆有句老话说:“话说多了等于水。”矫揉造作、自相标榜,说得口干舌燥的,言多必失,何苦呢?不如保持虚静状态。老总所说的“守中”,不是中正之道,而是虚静。儒家讲中正、中庸、不偏不倚,老子讲的这个“中”,还含有“无数”的意思。即用很多强制性的言辞法令来强制别人,如果那样很快就会遭到失败,不如按照自然规律办事,虚静无为,万物反能够生化不竭。有为,总不会有好的结果。“桃李无言,下自成蹊”,就是最好的说明。
“有一千个读者,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”,每个人对老子的学说肯定有不尽相同的理解。我们不能改变自然规律,但是我们可以顺势而动,可以去接受真理、发现真理、领悟真理。
人到了一定的年纪,自然会有不少的经验教训,我们冷静地反省自身,过去的很多失误大多是自己造成的。 既然如此,我们又何必怨恨呢?
我好几个月没有续写有关《道德经》的感想了,实在有些懒惰。国庆之际,我将阅读第五章的感想写了出来。如今,天气也凉爽了,接下来的写作也将继续下去,与朋友们共享。顺祝朋友们吉祥安康!
评论